織物阻燃整理劑
目前,以對織物進行后整理而獲得具有阻燃性持久及賦予高性能、多功能等特點的阻燃紡織品、織物阻燃整理劑及其加工工藝是阻燃纖維發(fā)展的方向和趨勢。
目前我國生產(chǎn)和使用最多的是阻燃整理織物,包括純棉、純滌綸、純毛、滌棉和各種混紡的耐久性阻燃織物和純棉、粘膠、純滌綸非耐久性洗滌阻燃織物,織物阻燃整理劑的生產(chǎn)和使用量較少。隨著人民生活與環(huán)境條件的不斷改善,人們對阻燃紡織品性能要求越來越高,應投入力量和資金加大織物阻燃整理劑的開發(fā)。
近年來,由于城市建筑更為密集,人口密度增大,各種建筑材料、裝飾材料用量急劇增大,火災引起的人員傷亡和財產(chǎn)損失呈上升趨勢。火災已成為最經(jīng)常、最普遍地威脅公共和社會發(fā)展的主要災害之一。
此外,根據(jù)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火災中的傷亡事故,有80%左右是由于火災前期材料熱解時產(chǎn)生的有毒氣體和煙霧使人窒息無法逃生所造成的。因此,在提高材料阻燃性的同時,應盡量減少熱裂解或燃燒生成的有毒氣體和煙量。研究清潔、高效、與材料相容性好的無鹵阻燃劑成為阻燃材料發(fā)展的重中之重。
隨著各類民用和產(chǎn)業(yè)用紡織品的消費量迅速增加,特別是各種室內(nèi)裝飾、艙內(nèi)裝飾織物和床上用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,由紡織品引起的火災也不斷增加。
日本、歐美等發(fā)達國家對紡織品的阻燃整理提出了要求,并制定了各類紡織品的阻燃標準,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阻燃標準、明確提出了阻燃制品的測試方法和技術指標,對紡織阻燃的質量控制提供了保證。在應用方面,從紡織品的種類和適用場所限制非阻燃織物。
阻燃機理
1、覆蓋層理論:阻燃劑在高溫下能形成玻璃狀或穩(wěn)定泡沫覆蓋層,具有隔熱、隔氧、阻止可燃氣體向外逸出,起到阻燃作用。
阻燃劑TCP 磷酸三甲苯酯的用途:
1.本品為阻燃性增塑劑。與許多纖維素樹脂、乙烯基樹脂、聚苯乙烯、合成橡膠相容,尤其與聚氯乙烯相容性極好,且可作為相容性差的助劑媒介,改善與樹脂的相容性。本品有很好的相容性、阻燃性、防霉性、耐磨性、耐污染性、耐候性、耐輻射性和電氣性能。本品用于油漆,可增加漆膜的柔韌性。本品還用于合成橡膠及黏膠纖維作為增塑劑。
2.用作難燃性增塑劑,用于聚氯乙烯制品如電纜料、人造革、運輸帶、薄板、地板料等。還用于氯丁橡膠和粘膠纖維。此外,磷酸三甲苯酯還用作防水劑、潤滑劑和硝酸纖維素的耐燃性溶劑。
3.用作塑料增塑劑、噴漆增塑劑。
產(chǎn)品基本要素外觀:無色透明液體
Cas No:1330-78-5
月產(chǎn)量:50噸
包裝方式:凈重200KG/鍍鋅鐵桶(一個小柜打托裝16噸)、1000KG/IB桶(一個小柜裝18噸)或23噸ISOTANK.
2、不燃氣體理論:阻燃劑受熱分解出不燃氣體,將纖維素分解出來的可燃氣體濃度沖淡到燃燒下限以下。
3、吸熱理論:阻燃劑在高溫下,發(fā)生吸熱反應,降低溫度阻止燃燒蔓延。此外,織物整理后能將熱量迅速傳出,致使纖維素達不到著火燃燒的溫度。
4、化學反應論(催化脫水論):阻燃劑在高溫下,作為路易斯酸與纖維素發(fā)生反應,使纖維催化脫水炭化,減少可燃氣體的產(chǎn)生。
阻燃整理方法
1、浸軋焙烘法:阻燃整理工藝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工藝。工藝流程為浸軋-預烘-焙烘-后處理。浸軋液一般由阻燃劑、催化劑、樹脂、潤濕劑和柔軟劑組成,配制成水溶液或乳液進行整理。
2、浸漬-烘燥法:又稱吸盡法。是將織物在阻燃液中浸漬一定時間后,再干燥焙烘使阻燃液被纖維聚合體吸收。
3、有機溶劑法:該法是使用非水溶性的阻燃劑,其優(yōu)點是阻燃整理時的能耗低。但在實際操作中,要注意溶劑的毒性和燃燒性。
4、涂布法:將阻燃劑混入樹脂內(nèi),靠樹脂的粘合作用使阻燃劑固著在織物上。根據(jù)機械設備的不同分為刮刀涂布法和澆鑄涂布法。
目前多數(shù)阻燃纖維或織物僅具有阻燃功能,不能滿足某些部門的特殊要求,如阻燃拒水、阻燃拒油、阻燃抗靜電,發(fā)展阻燃多功能產(chǎn)品勢在必行。如在生產(chǎn)方法上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,對阻燃纖維織物進行防水、拒油整理;采用阻燃纖維紗與導電纖維交織以生產(chǎn)抗靜電的阻燃纖維;利用阻燃纖維與高性能纖維進行混紡交織生產(chǎn)耐高溫織物;采用阻燃纖維與棉粘膠等纖維混紡以改善最終產(chǎn)品舒適性并降低成本等。
文章版權:張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
http://343800.com.cn
